新疆:荒漠沙海變生態農莊
游客在農莊中游玩
姜海燕和韓建軍夫婦
游客在農莊小憩
彤盟匯據人民日報海外版消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提到沙漠,人們會不自覺地聯想到一望無垠的荒漠景象,但就在中國第二大沙漠——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緣,竟能瞧見一座生態農莊:萬畝胡楊林從沙海中長出,風穿過樹林的呼嘯聲像是海面掀起了滔滔浪潮。
在這片大漠上,一對夫妻數十年苦心種樹和改造環境,建成了一個一二三產業融合、每年接待游客數十萬的“超大型”生態農莊。
植綠鎖沙 沙漠復綠
農莊的主人是姜海燕和韓建軍夫妻,兩人通過數十年的努力,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種植了8000多畝林地,養活了楊樹80萬株,保護了次生沙漠植被50萬余株,使10萬平方公里沙漠變成了綠洲。
古爾班通古特在蒙古語里的意思是“野豬出沒的地方”,不難想象這里曾是一個植被茂盛、生機盎然的綠地。然而,亂砍濫伐、過度放牧等行為導致當地土壤荒漠化,地下水水位下降,古爾班通古特最終演變成中國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1998年,兵團改制恰逢林權改革,土生土長的兵團二代姜海燕和丈夫承包了1000畝土地準備種植棉花。然而風沙的侵擾與打擊讓他們前前后后共失敗了6次,直到2003年,越挫越勇的他們才在沙漠中賺到了第一桶金。他們意識到:要想真正改變生存環境,植綠鎖沙是關鍵一步。
姜海燕總結了早期種植棉花的經驗教訓,結合利用兵團里先進的滴灌技術,在千畝棉花地旁逐步展開沙漠復綠的浩大工程,并且在他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和兵團人積極投身到植樹造林的隊伍中來。
胡楊林下 發展旅游
在沙漠治理工作中,姜海燕夫婦探索出一條以畜牧業、種植業、旅游服務業、林下經濟的發展增加效益反哺生態再治理,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新途徑。
數萬畝楊樹長成十幾米高的防護林,不僅抵御了漫天風沙,還成了賞心悅目的風景線。于是,姜海燕夫婦依托數萬畝胡楊樹林,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姜海燕告訴筆者,“生態農莊就是一個小型的田園綜合體:一產林場為基礎,在林地里套種苜蓿、紫花生、山藥、紫薯;二產延伸產業鏈和產品附加值,不光加工有機農副產品,還利用獨特的氣候條件大規模種植葡萄,做成品牌葡萄酒銷往全國甚至世界;三產是利用特色農莊和葡萄酒莊開發旅游等服務業。”
如今,隨著生態農莊的建設,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不少游客慕名前來一睹別致的沙漠“冰與火之歌”——數百畝扶郎花海和近萬畝胡楊林海,搭配一望無際的沙海,形成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視覺盛宴。
2017年,軍燕生態旅游休閑農莊升級為4A級景區、累積接待游客量高達數百萬人次,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模范戶”;姜海燕的丈夫也享有全國林業戰線勞模、全國模范致富帶頭人等榮譽。面對如此殊榮,姜海燕和韓建軍卻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非常平凡的事情,“如果非要說得特別一點,那就是我們更能堅持而已。”

免責聲明:彤盟匯(www.eq49.com)發布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彤盟匯平臺無關。其原創性以及中文陳述文字和文字內容未經彤盟匯平臺核實,對文稿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彤盟匯平臺不做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凡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 合作洽談,活動舉辦,稿件發布.您若對該稿件有任何懷疑或質疑,請立即與彤盟匯:www.eq49.com,15637082188(同微信)聯系。彤盟匯(www.eq49.com)平臺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