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好人”賈芝華:“紅軍之鄉”的擁軍模范
彤盟匯據中國民生經濟網消息: 被贊譽為“紅軍之鄉”的巴中市通江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四方面軍在此建立了全國第二大蘇川陜革命根據地,當時全縣只有 23萬人口,參加紅軍就有5萬余人,全國解放時幸存僅20000多人,通江人民付出了極大的犧牲,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賈芝華,就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生養長大,從小便有一股子絕不服輸的精神,他憑著在外多年打拼,擁有了兩家公司。雖然企業實力并不雄厚,但他精打細算、省吃儉用把大量資金投入到了擁軍事業和公益慈善。
心系國防 擁軍成為堅守的承諾
“祖國強大我們才能夠安心創業、安居樂業,有防才有國,有國才有家,保衛國家離不開人民子弟兵的無私奉獻。”做實業的生意人看重的都是個人利益,而賈芝華卻傾情于擁軍事業,他的一番話道出了內心的真實感想:“作為企業在安定環境中獲得了紅利應該讓部隊官兵分享。擁軍沒有前方后方,不分兵種和地域,所以,愛國擁軍是我堅守的信念和不變的承諾!”
賈芝華把官兵們的辛苦看在眼里,把他們的需求記在心上,有一次在慰問駐地官兵時由于天寒地凍,他看到一位新兵臉色蒼白,便買來“暖寶寶”給每個戰士送一個;某高山霧氣深重,駐地部隊長時間見不到太陽,他就送去了烘干機;川陜地帶偏僻難行,他便給某部送去了戶外登山鞋…… 巴中某部圖書館急需一批圖書,賈芝華第一時間送去價值3萬元的圖書;通江縣人武部信息化建設需要一批電腦,他當即購置了5臺;得知某分隊官兵書法氛圍濃厚,他將一批名家碑帖送給大家,他便成為了文化擁軍的代名詞。
這些年來,賈芝華幾乎走遍了所有駐地軍營和軍烈屬之家,為了給官兵們多創造一些和家人相處的機會,賈芝華就與部隊溝通,結合軍人榮譽工程,組織“練兵先進個人”家屬赴西安等地開展親子互動體驗活動。通過開展擁軍優屬活動,建立了軍民魚水深情。他用行動溫暖官兵的心視他如親人,親切的稱呼他“賈哥”、“賈爸”,還有的叫他“賈爺爺”。
賈芝華每年把對優撫對象的慰問納入捐贈活動重點雷打不動;每年慰問部隊野訓、野外演練雷打不動;每年八一、春節慰問部隊官兵雷打不動;每年支持好軍嫂創業雷打不動;每年企業全力支持退伍軍人安置雷打不動;每年到部隊開展文化擁軍雷打不動。以前擁軍沒有固定模式,就是這“六個雷打不動”成為鐵的承諾,推進轉變為常規化。
愛國擁軍 打造“聯合艦隊”形成“拳頭效應”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賈芝華感到擁軍意義的重大,但僅靠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他萌生了與身邊的企業家聯手的念頭,打造一個新時期的擁軍“聯合艦隊”。于是,他向企業家發出倡議,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所聯系的30多家企業全部報名加入了擁軍行列。
賈芝華向巴中市雙擁辦、巴中軍分區及通江縣人武部、民政部門領導匯報,得到相關部門支持,公司成立了雙擁工作領導小組,他親自擔任組長。同時將愛國擁軍工作納入企業發展規劃、企業年度工作安排、年度財務預算、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擁軍得到了省、市雙擁工作領導小組一致認可。
國無防不全,民無兵不安,企無軍不發。為增強公司干部員工的國防觀念,賈芝華在通江愛心協會和公司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采取請進來進行時事政策教育,走出去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每年組織公司員工到部隊過“軍營一日”活動;每年組織學生走進軍營接受軍訓,到紀念館舉辦教育活動,到王坪烈士陵園開展“紅色之旅”革命傳統教育,使大家受到了愛國主義與國防現代化的震撼與熏陶。
每年“八一”、春節等節日,賈芝華都要帶著慰問金和慰問品去部隊看望戰士們,每年部隊冬訓期間,公司備齊豬、羊、大量蔬菜和水果分多路奔赴冬訓場慰問。2013年,賈芝華發起對部隊官兵困難家庭開展“一對一”幫帶活動,300多名企業家與家庭困難官兵結成幫扶對子,僅他一個人就幫帶了21名官兵。對于軍嫂創業,他更是不遺余力地給予幫助。他用企業家自主創業的歷程,激發軍嫂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并扶持80多名軍嫂自主創業。
隨著公司事業的不斷發展,每年老兵退伍時,賈芝華都提前到縣人武部、民政局聯系,主動要求接收退伍軍人。2015年,公司實現產業多元化集成化改造,擴大產業規模時,賈芝華把“軍轉干部優先,退伍軍人優先”列為重要錄用條件,并把招聘廣告發到駐軍與人才市場,向退伍軍人敞開企業大門,把每年招工名額的30%留給轉業退伍軍人。如今,在他的企業中,烈軍屬和退役士兵已占員工的三分之二以上。多年來,熱心為烈軍屬和退役士兵提供創業、就業方面的幫助,87人已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
2009年底,曾在某部擔任駕駛員的屈照濱退伍還鄉后,輾轉幾家用人單位沒著落,賈芝華得知情況后,立即指派公司人事部門對他進行了考察,小屈憑借在部隊獲得的“紅旗駕駛員”證書,被安排到公司開小車。目前,公司復轉軍人和隨軍家屬有20余人,而且企業的中高領導層中,就有15名是復轉軍人。
賈芝華,一位在改革大潮中搏擊商海的民營企業家,用他的淳樸愛心、如磐信念和行動,貼心國防后備方陣,熱心擁軍優屬,為革命老區巴中市企業擁軍樹立了一個榜樣。
光榮使命 絕不能有半點馬虎
川陜革命根據地王坪紅軍烈士陵園是全國最大的烈士陵園,賈芝華接到烈士陵園的建設工程,2011年8月進入工地,一住就長達近兩年,堅持每天在施工現場督促、查看工程度、質量,安排管理人員,協調施工事宜,建設中大小的事必須掌握,做到心中有數。
無論刮風下雨,烈日當空,還是冰天雪地,每天剛剛露出一絲晨光的時候,賈芝華就早早起床,顧不上吃飯,就要先到施工點走一趟,看看進展情況,每天來來回回至少要走10余公里,鞋子都磨破了好幾雙。夏天,建設中的王坪,酷暑難耐,他頂著炎炎烈日不知疲倦地奔波各個工地之間,他把心血全部用到了陵園建設中,他變黑了,整整瘦了24斤。
2011年11月,王坪建設正酣,為了保證工人們夜晚施工安全和工程的質量,賈芝華常常是通宵達旦堅守。下雨天,散葬墓區施工現場像沼澤地,有一次,他穿著水鞋查看工程情況,結果一腳踩下去, 厚厚的稀泥淹沒到了膝蓋,鞋子都拔不出來,干脆就光著腳在墓區四處查看,原本未痊愈的感冒加重病倒了,勸他進醫院治療,他卻說他沒事能堅持。
“駐扎在王坪近兩年時間里,我覺得唯一愧疚的就是我的家人。”當賈芝華談到理想時,他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唯獨談到家庭時,他的眼里便是淚水盈盈、無限愧疚,因為家中的事只能由妻子一人全部承擔。賈芝華很少回過家,即使找點機會回趟家前腳剛到家門口,突然一個電話馬不停蹄又返趕回工地。他十分動情地說:“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這塊紅色的土地給予巨大的關懷,我們不能讓長眠在這塊紅色土地上的先烈寒心,盡快建好烈士陵園才是最大的事,與這比起來家事箅不了什么。”
2012年,在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修繕工程中評為修繕及竣工開園活動工作先進個人。
幫貧扶困 助力紅軍之鄉發展
火炬鎮是通江縣當年發展紅軍最多、優撫對象眾多的鄉鎮之一。在該鎮茍家壩村和毗鄰楊柏鄉天坪寺村,人們說起給村里修公路、辦產業,大家都會異口同聲說出賈芝華的名字。作為出身在這片土地上的男子漢,他憑借個人的勤勞和智慧干出的一番事業,致富后不忘紅軍之鄉的建設,幫助鄉親們走出大山,幫扶慰問困難群眾,為貧困兒童募捐。
2014年2月17日,通往茍家壩和天坪寺村的道路建設同時開工,兩條均長3公里多的路要跨越近800米的高程,很多地方直接是從山崖上硬鑿一條路來,架橋、打涵洞、砌堡坎、抗滑樁、抗滑墻、橫縱向排水溝等難度極大。
經過近9個月的艱苦奮戰,一條寬8米、長3.21公里、連接302國道至火炬鎮烏羊觀的平整泥碎路順利貫通并交付使用,而另一條長3.05公里的302線到風埡子村的道路也在同時推進,又是3個多月拼搏投入使用。
據火炬鎮黨委書記肖前炳介紹,這兩條路的修建耗資巨大,僅“陡嘴子”路段的防滑墻就花了70多萬元;硬化寬8米的路面500米、寬6米的道路600米,兩條道路賈芝華無償投入了資金830余萬元。賈芝華說,讓紅軍之鄉徹底告別貧困的日子也是一個企業應盡的責任。
有著雙擁傳統通江縣,先后六次蟬聯“全省雙擁模范縣”榮譽稱號。支持軍隊和國防建設已經成為企業報國、反哺社會的一種自覺行動,賈芝華就是其中的先進典范。
賈芝華還是通江縣愛心志愿服務協會會長,當選巴中市第三屆政協委員,通江縣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委員。2013年來連續被通江縣愛心志愿服務社評為優秀志愿者;2014年榮獲巴中市政協“履職先進委員”稱號;2015年獲通江縣“回鄉創業先進個人”;2016年被巴中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辦評為“巴中好人”,2017年,被四川省慈善總會表彰為全省慈善人物。(王諸德 趙勇靈 汪少帥)

免責聲明:彤盟匯(www.eq49.com)發布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彤盟匯平臺無關。其原創性以及中文陳述文字和文字內容未經彤盟匯平臺核實,對文稿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彤盟匯平臺不做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凡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 合作洽談,活動舉辦,稿件發布.您若對該稿件有任何懷疑或質疑,請立即與彤盟匯:www.eq49.com,15637082188(同微信)聯系。彤盟匯(www.eq49.com)平臺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