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波和他的沂蒙潘師傅粉皮
彤盟匯據社會觀察網消息:潘振波,是山東省臨沂市費縣潘家疃人。他把近三百年歷史的祖傳制作工藝粉皮注冊成功為“沂蒙潘師傅”商標。潘振波已連續十年組織群眾生產粉皮對外出售,他組織生產的純地瓜粉皮成色好、耐煮不粘鍋,這也是沂蒙潘師傅的祖傳絕活。潘振波和他的沂蒙潘師傅絕不把一點綠豆、玉米、木薯淀粉摻加進去,查出來罰款一萬。接下來,我們來潘家疃看看去。
山東臨沂城西,費縣城向北5公里,浚河南岸有幾個村莊,建于明朝成化年末年。名叫潘家疃,劉家疃,孫家疃,三村相連。分別以各村大戶居民的姓氏命名。上個世紀60年代劉家疃因為發現東漢代古墓而聞名全省。其實相鄰的潘家疃同樣有樣遠近聞名的手藝:手工地瓜粉皮,粉條。
粉皮,是山東地區流行的特色美食,做粉皮的可以是地瓜粉,可以是土豆粉等。圓形的地瓜粉皮,是費縣地區過年和婚嫁回門時必備的一樣食材。趕年集時買幾張,過年燉雞時放幾塊,特別有味道。也可以在炸酥菜時把它放油里炸成發泡樣,炒菜時放……總有吃法多種多樣。這是地瓜秋收時的場景。拍攝于費縣南鞏莊。
粉皮雖好吃,但現在手工制作地瓜粉皮的手藝開始慢慢沒落。手工地瓜粉皮是潘家疃村特色產業,村里相當數量的村民都制作粉皮。只是現在從事這行的多是些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輕人因為受不了制作過程的各種煎熬加上不掙錢,他們都不愿意從事這個行業,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手工地瓜粉皮也將消失在這塊土地上。
來到潘家疃的潘大爺,看看專門記錄些他們手工做地瓜粉皮的場景。在此圖給大家,也給沒見過的朋友科普一下。這就是所謂的粉攤.半干狀成塊,有地瓜特殊的味道。
先來張全景看下
制作粉皮通常都是快過年,不太忙的時候。把粉攤放到溫水時攪拌成湯狀。農家灶臺,外加一口水缸。
制粉皮的工具:xuan.我沒找到一個對應的漢字來表示,只能用拼音了。鋁制的,很厚實,直徑36-42CM+不等。
將粉子入xuan后,把它放到燒開的鍋里,發力旋轉,讓粉子均勻平鋪在xuan里。我覺得這個過程很藝術感。
來張照片,仰視下勞動人民
制作粉皮是個很熬人的手藝。冬天好點,夏天酷熱難忍。潘大叔的手一年四季泡在水里,不是被熱手燙起泡就是起水泡。
這張是冷卻的粉皮,還在xuan里,像太陽,獨具美感。
新鮮出爐的地道地瓜粉皮,還熱著呢!就這樣被鋪上了晾架。半透的滑嫩的粉皮,獨具費縣地方特色。經過一段時間晾上就可以真正收獲啦!收集好,用繩捆一起。這里粉皮基本是本地消化,有的通過電商走像外面的,地瓜粉皮獨具特色。這才是地道綠色的農產品!
潘大爺現年70歲,在自家房頂上晾粉皮。
晾曬的場面是很壯觀的。平房頂,家門口都擺滿了
遠道的朋友可到費縣潘家疃找潘振波聯系 也可到臨沂魯南國際茶博城c4一16號華民天下茗茶取貨,也可淘寶店鋪搜索華民天下特產購買。

免責聲明:彤盟匯(www.eq49.com)發布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彤盟匯平臺無關。其原創性以及中文陳述文字和文字內容未經彤盟匯平臺核實,對文稿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彤盟匯平臺不做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凡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 合作洽談,活動舉辦,稿件發布.您若對該稿件有任何懷疑或質疑,請立即與彤盟匯:www.eq49.com,15637082188(同微信)聯系。彤盟匯(www.eq49.com)平臺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