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女孩韓慧鑫:直播間里的無聲防疫宣傳員

彤盟匯據新華法律援助網民權消息(楊斌 蘇世民 孫琰 文/圖)“目前,全國疫情防控高風險地區294個,中風險地區397個。大家要堅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風、公筷制、‘一米線’等良好衛生習慣和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7月11日一大早,民權縣人和鎮樊寨村聾啞女孩韓慧鑫用寫字板在自己的抖音直播間里與粉絲交流,宣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
韓慧鑫今年24歲,出生兩三個月時,父母就覺察到她聽力有問題,便帶著她奔波于北京、上海等地的大醫院,啥檢查都做了,好多專家也都看了,最終都以失望告終。
“孩子長大后,啥也聽不見,不會說話,怎么跟人家交流?怎么生活?這可咋辦呀?”那時候,韓慧鑫的父母整天急得抹眼淚。2004年秋,父親韓占生把她送到縣里的聾啞學校,讓她學習認字和手語,走上社會后好與人交流。
2010年暑假,韓慧鑫整天待在家里沒事干,家務活和地里的農活父母也不指望她,她就買來宣紙和畫筆,自學畫畫。韓占生見她喜歡繪畫,就帶她去有“中國畫虎第一村”美譽的民權縣北關鎮王公莊村,跟“四小虎王”之一的王建輝學習畫虎。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3年下來,韓慧鑫的繪畫技術大有長進,但每月1000元左右的收入根本不夠自己的生活費,更別說補貼家用了。后來她就索性不畫了,開始外出打工。打工那幾年,電子裝配、制藥、擺地攤、帶貨等啥活她都干過,風里去、雨里來,風餐露宿,啥苦都吃過、啥罪都受過。
這幾年,由于受疫情影響,韓慧鑫不再外出打工。她目睹了疫情的嚴峻,看到很多人為抗疫身先士卒,舍小家、為大家,看到身為村干部的父親經常為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跑前跑后,有時候忙得連一口熱飯都顧不上吃,就想著也為社會作點貢獻。
韓慧鑫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親,韓占生非常高興,感覺孩子長大了,有思想了,就把這事給鎮里聯系他們村的干部李雙印進行了匯報。
“這是好事啊!孩子有社會責任了,對她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有好處,我舉雙手贊成!”李雙印聽罷一個勁兒地夸,并把該縣疫情防控指揮部編印的《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方案》和《疫情防控知識宣傳冊》《隔離學習大禮包》《集中隔離居家隔離與居家健康監測手冊》等資料交給韓占生。
打鐵還需自身硬。韓慧鑫對父親交給她的資料愛不釋手,經常拿出來翻看,認真學習。她還特意買了個筆記本,遇到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就記下來,方便與粉絲交流時翻看。
“現在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是啥政策?現在網上說啥的都有,是不是不用接種了?”粉絲“江南好”在直播間里向韓慧鑫咨詢。
“現在接種人群范圍擴大到3歲以上,堅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則,只要是沒啥接種禁忌癥,大家要應接盡接。”韓慧鑫翻開《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方案》,又仔細看了一遍,在寫字板上認真寫著。
粉絲“江南好”看罷連連道謝。
這些日子,各大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每天都在報告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疫情涉及十多個省份,疫情防控形勢不容樂觀。樊寨村按照縣里和鎮里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持續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加大宣傳力度,村頭大喇叭也加大了疫情防控政策和知識的播放頻次。韓慧鑫和父親一起,挨家挨戶發放宣傳資料,讓大家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絕不可掉以輕心。
“俺原來總覺著戴口罩、不聚集、用公筷,就是喝涼水拿筷子——多此一舉,沒必要恁認真。這閨女經常拿防控知識小冊子讓俺看,還比劃著給俺講解,俺現在對防控的認識提高了。”49歲的鄰居時排玲快人快語,幾句話逗得大家樂得合不攏嘴。
“我感恩所有關愛我的人,感恩這個社會,讓我學會了堅強。我要用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用自己的方式宣傳國家的防疫政策和知識。我相信,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在韓慧鑫的日記扉頁,幾行娟秀的文字,透露出她的心聲。
“這孩子雖然生活在無聲世界,不會與他人進行語言交流,但身殘志堅,從不向命運低頭,是廣大殘疾人學習的榜樣。在她的倡導和影響下,村民戴口罩、不扎堆、講衛生等生活習慣有了明顯增強,防控意識有了很大提高。”談及韓慧鑫,該鎮殘聯主席耿衛平感觸頗深。
新華法律援助網稿件內容上傳/糾錯電話:18618389212(楊).
辦公郵箱:xhflyzw@126.com。

免責聲明:彤盟匯(www.eq49.com)發布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彤盟匯平臺無關。其原創性以及中文陳述文字和文字內容未經彤盟匯平臺核實,對文稿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彤盟匯平臺不做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凡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 合作洽談,活動舉辦,稿件發布.您若對該稿件有任何懷疑或質疑,請立即與彤盟匯:www.eq49.com,15637082188(同微信)聯系。彤盟匯(www.eq49.com)平臺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 SSTV時尚電視愛心100慈善萬里行走進聾啞學校獻愛心2018-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