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巫山縣南峰小學一級教師張圣清:“133”生本課堂的“自述”
彤盟匯據新華法律援助網重慶市巫山縣消息(楊斌 田成 文/圖)“133”生本課堂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營造浸潤民主、平等、激勵、交流環境的人文課堂,是教師轉換角色,走進學生,融入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組建學習共同體,創設一種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的心智能自由飛翔的生命課堂;是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在高度尊重學生,充分依靠學生的基礎上,先感悟,后認知,再熟知,重過程的生成課堂;是由文本到生活,關注知識的生命活力的生活課堂;是通過先做后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追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的互動課堂。因此,“133”生本課堂是引領學生將視野和知識由課內衍生到生活中,衍生到社會實踐中,衍生到百科知識的海洋中去的一條途徑。
一 “133”生本課堂是衍生氤氳情感的課堂。
1. 知情學生。一個優秀的老師,畢竟是眼中有光,心中有詩。課前,我充分了解學生的喜好,對即將學習知識的儲備情況。在課堂上我始終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自己設成一個巨大的磁場,讓學生緊緊圍繞著課堂,深度思考,讀中品味、積累。
2.激情飛揚。語文課堂的高效,既是學習知識的課堂,也是表達情感的課堂,更是與作者情感共鳴的課堂。在上《春節,你不要走》這篇課文時,我很有激情,印象最深的還是“熱”字教學時,老師讓學生體會這個字怎樣記住它時,很多孩子都在靜心體會琢磨,小手在反復地搓啊搓。有個學生這樣說的:“用手搓丸子,搓啊搓啊,手心都熱得出了汗。”瞧,他把那四點想象成汗了,思維的火花在碰撞在閃爍。
3.溫情關懷。整堂課,老師有時激情高漲,有時溫文爾雅,因此,學生有時情緒高昂,有時文靜沉默。如:在抽孩子讀課文時,老師要其余孩子做靈耳朵,其實意在培養孩子學會傾聽,學會欣賞。在和同桌讀數字時,讓孩子湊在同桌耳朵邊悄悄地叫叫它的名字,這是對學生的溫情關愛。
情感氤氳的課堂,孩子幸福快樂,收獲得不僅是知識,還有豐富的情感的培養。
二.“133”生本課堂是將知識轉為技能的課堂。
1.師生共讀整本書,將學期目標了然于心。
讀書是幸福的,是快樂的。每拿到一本書,我都引導學生跟我一起共讀,激發讀書的興趣。例如,2019年9月1日,我和孩子們共讀人教版第六冊語文,了解本冊目標: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愛護周圍環境、怎樣看問題和怎樣想問題、感受兒童豐富多彩的童年、感受可貴的親情和友情、了解神奇的科技世界、引導學生關心世界大事和世界文化、了解民間故事和傳說等。整體把握教學目標,再在單元教學時才有了具體目標的落實點。
2、以“句群”為例,引導學生去探尋規律。
我們所看到的語文教學通常以教材上的課本展開,一篇課文就是一個(或一組)訓練目標。課堂上,讀課文,想課文,說課文,基本上“萬變”不離課本。葉圣陶先生早就語重心長地說,教材其實也就是個例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拐杖。因此,我認為讓學生擁有堅實的語文基本功,是對學生最大的人文關懷。
例如:認識連續關系句群的內在規則,按先后順序把句子寫連貫。
《蜜蜂》段落:一天,我在我家花園的蜂窩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們放在紙袋里。為了證實飛回花園的蜜蜂是我放飛的,我在它們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記號。然后,我叫小女兒在蜂窩旁等著,自己帶著做了記號的二十只蜜蜂,走了兩里多路,打開紙袋,把它們放出來。先讓學生讀懂,知道法布爾是這樣做的:捉蜜蜂、做記號、放蜜蜂、等蜜蜂。再引導學生按“捉“、“做“、“放”表演,然后調換順序表演,引導學生發現這里的句序不能調換。
3.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句群表達。
一群句子學問大,說話寫話講方法。前后順序不顛倒,連續句子來表達。我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創設情境搭寫作的梯子: 我走上講臺,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大大地寫下了“18 古詩兩首”,然后問誰能把老師的寫字過程說出來?如果能加上你的猜想,就更好了。”學生邊回想邊說,然后我讓學生寫下剛才說的這段話。
黃晶寫到:張老師快步走上講臺,右手在粉筆盒子里扒拉了幾下,拿起一根白色粉筆,轉身面向黑板,寫下了幾個剛進有力的大字“18 古詩兩首”,和我猜想的一樣,今天學古詩。
力菡觀察更仔細,寫得也更細致:下課了,張老師幾步跨進教室,在講臺上的盒子里翻著什么,在找什么呢?找紅筆給我們改作業?不對,這會兒快上課了,改也改不完了;找尺子打外面瘋狂追趕的同學?不會,張老師經常說:”我的最大特點是只打自己的孩子,不打別人家的你們。”正在我胡亂猜想之際,張老師拿起一截粉筆,迅速轉身面向黑板,寫下了“18 古詩兩首”。哈哈,我想多了。
三、“133”生本課堂是衍生讀寫思辨能力的課堂
吳中豪教授說: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是“載體”,就像葉圣陶說的只是“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這一“載體”或“例子”來教學生學語文。
1.以課文為載體,習得表達方法。
在《慈母情深》這課學習的基礎上,將學到的方法運用到后面兩課的學習,使得方法有遷移、應用,達到由一篇帶動幾篇乃至同一類文章的學習。
我還引導孩子們讀完《母親的水果》、吳冠中的《父親》等,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真的是細微之處見真情。我趁熱打鐵,切合孩子、家長、老師的“共生點”,點燃寫作思維火花,,成功地將學生習得的知識轉為為學習和寫作的技能。
2. 迎合生活的獨特氣息為“共生點”,體驗久違的情感
2020年2月17日,原定開學行課的日子,可疫情嚴峻,已宅家半月。我引導家長和孩子沉下心來,感悟這生活的獨特氣息,于是我發出了信息:親愛的朋友們,宅不是困頓,宅不是萎縮,宅也不是懶散,讓我們和娃娃一起寫作,攜手共進,找回少年的感覺,歡迎寫親子作文《這個春天不一樣》”。
信息發出兩三天后,我的郵箱陸續收到了不少的文章。
邵智軒: 我只能在樓頂望望風景,大街上三三兩兩的巡邏的警察叔叔和阿姨,他們都戴著口罩,即使在一起執行公務,也總是相隔一米多,很少交流。背著大噴霧器,轟轟隆隆給公路、人行道、欄桿消毒的清潔工們,我只能隱約望見他們的頭和戴著大口罩的臉。兩江相匯處的文峰觀,不再是一路路向上攀登的人群,不再是嘻嘻哈哈一路的歡笑,而是“千山鳥群飛,萬徑人蹤滅”的孤寂。新型觀狀病毒肆虐的這個春天,真不一樣。
邵智軒奶奶:大年初三,軒軒扁桃炎發作,疼得難受,我帶他去醫院輸液。醫生聊起了口罩的短缺,一個口罩用三天。看著醫生,給一撥又一撥的病人看病開藥,忙得都沒時間喝口水。軒軒跟我商量要送醫生30個口罩。我為難了:“我只買到了100個,老老小小九口人,出去買菜什么的,必須戴口罩,現在全城都沒得賣的。”“奶奶,我們盡量不出門,您送50個給醫生,我保證做個宅男,不出門。”拗不過孫子,第二天,我讓軒軒帶給了醫生50個口罩。突然間,軒軒長大了,這個春天真不一樣。
十歲的娃和六十歲的奶奶,同題作文,各自從不同的場景中品悟出生活的獨特之處,筆端涓涓流淌著真情。
3. 回味遙遠的童年味道為“共生點”,尋覓多彩的畫面
幾米說:當你回味童年時,請抱抱我。純真的童年,難忘的歲月,我引導孩子們輕扣父母記憶之門,走進他們的童年,傾聽那一個個遙遠的故事。孩子們以《走進他們的童年》為題,我和家長們以《不可磨滅的童年記憶》為題,打開塵封的記憶。
我的《霧靄陪伴著小路》片段:牛吃了一會草,背簍里也有了些柴火便急忙會回家。三兩下扒完媽媽早已煮好的紅薯大米飯,急匆匆地背上書包,跨上了那條在嚴寒的冬天霧靄始終陪伴著,久久不愿離去的小路上。要是遇到對面來人,兩人會路時還得一個人踮著腳站在莊稼地里,等對方走過了才回到小路上繼續走。這樣的路走起來格外爽,帶點斜下坡的就一個勁兒地跑下去,如要想在中途“剎車”,往往很難。帶點斜上坡的,就在下面做好沖刺的準備,一鼓作氣沖上去。
芙蓉兒的媽媽這樣刻錄:一天的農活干完,晚飯后,秋夜里捉蛐蛐的比賽就此打響了。通常蛐蛐是黑色的,常常與黑黝黝的土泥混在一起,我們盡管眼尖,也不得不耐著性子在土里睜大了眼睛仔細尋找。同時用機敏的耳朵仔細聽,尋找聲音的來源。蛐蛐總是十分機警的,一覺察到有人靠近,它便不出聲了。
芙蓉兒這樣寫:聽媽媽講起她三歲時的那件事,我都忍俊不禁。一次,小區里有人結婚,媽媽趴在桌上吃著香噴噴的飯菜,這時,一盤雞爪端到自個兒眼前,她一看歡喜極了。 “雞爪!”可木筷可還沒落在細嫩柔滑的雞爪上,盤子就被端到了高高的臺階上。媽媽順著端盤子的那雙手望去,是——王叔! “哎喲,想不想吃?”王叔露出狡猾的神情,不停地晃著盤里的雞爪, “想吃嗎?來,叫一聲爸爸!叫了,這雞爪就歸你嘞!”他邊說邊抓起一根雞爪就啃!“啊,爸爸爸爸,爸,要雞爪!爸爸……”她顧不了那么多,就大聲地叫王叔為爸爸。
從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中,遙遠的童年味道氤氳漂來,多彩的畫面一幅幅展開。語文教師緊扣新課程情感“立人”教學觀,注重學生學習情感培養,建構完整人格,喚醒主體心靈,探尋情感的衍生出處,在讀寫思辨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實踐,遇見了一路的美好,因此快樂地前行!這就是“133”生本課堂!
新華法律援助網稿件內容上傳/糾錯電話:18618389212(楊).
辦公郵箱:xhflyzw@126.com。

免責聲明:彤盟匯(www.eq49.com)發布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彤盟匯平臺無關。其原創性以及中文陳述文字和文字內容未經彤盟匯平臺核實,對文稿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彤盟匯平臺不做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凡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 合作洽談,活動舉辦,稿件發布.您若對該稿件有任何懷疑或質疑,請立即與彤盟匯:www.eq49.com,15637082188(同微信)聯系。彤盟匯(www.eq49.com)平臺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